欢迎进入kaiyun(中国)开云·官方网站!
新闻动态
全天候更新 赛事战报、选手转会、俱乐部动态、行业政策 等最新资讯,涵盖主流联赛与新兴赛事
行业动态
巴西同胞盛赞姆巴佩赛场友善举动,内马尔怒斥欧洲至上偏见引热议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02:03
  |  
阅读量:

在近日一场备受瞩目的欧洲足球友谊赛中,巴黎圣日耳曼的法国球星基利安·姆巴佩因一次赛场外的友善举动,赢得了来自巴西同胞的公开称赞,这一事件却意外引发了巴西国家队核心内马尔的强烈不满,内马尔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批评“欧洲啥都香”的偏见现象,再度将足球界的文化差异与舆论争议推至风口浪尖。

这场友谊赛于2025年3月在法国巴黎举行,由法甲豪门巴黎圣日耳曼对阵一支南美劲旅,比赛结束后,姆巴佩被拍到主动走向对手阵中的巴西年轻前锋卡洛斯·阿尔贝托,不仅与他亲切拥抱,还耐心交流了许久,阿尔贝托在赛后采访中透露,姆巴佩鼓励他“保持自信,未来属于年轻人”,并分享了自己早期职业生涯的挫折经历,这一举动迅速被媒体捕捉,并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,阿尔贝托公开表示:“姆巴佩的友善让我非常感动,在足球世界里,这样的支持很难得,尤其是来自一位顶级球星。”

这番称赞却意外激怒了内马尔,这位目前效力于沙特联赛利雅得新月的巴西球星,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转发了相关新闻,并配文道:“为什么欧洲球员的每一个小动作都会被无限放大?好像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,我们南美球员付出更多,却总被忽视,欧洲啥都香?”内马尔的言论迅速引爆网络,短短几小时内便获得超过百万点赞和数十万条评论,不少球迷和媒体人加入讨论,有人认为内马尔指出了足球舆论中的双重标准,也有人批评他“过于敏感”,将无关事件政治化。

这并非内马尔首次公开表达对欧洲足球中心主义的不满,2024年,他在接受巴西媒体采访时便提到,南美球员在欧洲联赛中常面临更严格的评判标准,而欧洲本土球星则更容易获得媒体宽容,2023年美洲杯期间,内马尔因一次争议性判罚被欧洲媒体广泛批评“缺乏纪律性”,而类似行为在欧洲球员身上却常被形容为“激情表现”,这种差异让他感到沮丧。

巴西同胞盛赞姆巴佩赛场友善举动,内马尔怒斥欧洲至上偏见引热议

姆巴佩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塑造“团结足球”的形象,从2022年世界杯期间与阿根廷对手梅西的互动,到多次参与反种族主义宣传活动,姆巴佩的公众形象逐渐从“天才新星”转变为“成熟领袖”,此次他对阿尔贝托的鼓励,也被视为其个人品牌策略的一部分,法国《队报》评论称:“姆巴佩的举动超越了比赛本身,体现了体育精神的核心——尊重与传承。”

内马尔的愤怒却折射出更深层的足球文化冲突,近年来,随着南美球员大量涌入欧洲联赛,以及欧洲俱乐部在财政和媒体资源上的绝对优势,足球世界的“中心-边缘”结构愈发明显,根据国际足联2024年发布的报告,欧洲联赛占据了全球足球转播收入的68%,而南美仅占11%,这种经济差距进一步影响了舆论话语权,欧洲球星的言行往往通过主流媒体迅速传播,而南美、非洲或亚洲球员的类似举动却较少获得同等关注。

巴西足球名宿罗纳尔迪尼奥也在事件后发声支持内马尔,他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:“内马尔说的是事实,我们从小就面对更多挑战,但欧洲媒体总喜欢塑造‘救世主’叙事。”罗纳尔迪尼奥以自己为例,提到2005年他赢得金球奖时,仍有欧洲评论员质疑其“纪律问题”,而同年欧洲球员的类似行为却被忽略。

也有声音呼吁理性看待此事,前德国国脚巴斯蒂安·施魏因斯泰格在社交平台上写道:“姆巴佩的友善值得称赞,但内马尔的愤怒也值得倾听,足球需要更多跨文化对话,而非对立。”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则未直接评论事件,但在近日的公开演讲中强调:“足球应成为桥梁,而非高墙。”

巴西同胞盛赞姆巴佩赛场友善举动,内马尔怒斥欧洲至上偏见引热议

这场争议还波及了商业领域,内马尔的言论导致部分欧洲品牌重新评估与他的合作,而姆巴佩的赞助商则趁机加大了宣传力度,据市场研究机构SportScan统计,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,姆巴佩相关商品的搜索量上升了17%,而内马尔的社交媒体互动量虽增长32%,但负面评论占比高达40%。

从历史角度看,足球界的文化张力并非新现象,贝利与马拉多纳的时代,南美与欧洲的足球风格差异便常被拿来对比,但如今,随着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,这类争议更易演变为全球性话题,英国《卫报》专栏作家乔纳森·威尔逊指出:“姆巴佩与内马尔的冲突,本质上是足球全球化进程中身份政治的缩影,欧洲作为足球权力中心,其价值观常被默认‘普世’,但这忽视了其他地区的贡献。”

事件发生后,姆巴佩尚未公开回应内马尔的批评,但他在另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:“足球是世界的语言,我尊重每一位球员。”内马尔则继续在社交媒体上发声,呼吁球迷“关注南美足球的独特魅力”。

无论如何,这场由“友善举动”引发的风波,已超越赛场本身,成为2025年足球界关于文化平等、媒体话语权与全球化身份的重要讨论,在足球世界日益连接的今天,如何平衡赞誉与批判、欧洲与南美的声音,将是这项运动长期面临的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