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佩剑个人赛中,一位来自江苏的小选手引起了全场关注,年仅13岁的姜鑫瑞以黑马之姿连克多名种子选手,最终摘得银牌,赛后,这位腼腆却目光坚定的少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:“每场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,站在剑道上,我明白只能依靠自己。”
三年前,姜鑫瑞还只是个在体育课上偶然被发掘的普通小学生,他的启蒙教练李建波回忆道:“当时学校组织体育兴趣班,鑫瑞是最后一个报名的,他那时个子矮小,站在队伍里都不起眼,但测试时展现出的反应速度和专注度令人惊讶。”
初入击剑馆,姜鑫瑞甚至不敢大声喊叫——这是击剑运动中释放压力和得分的必要表现。“我第一次拿剑的时候手都在抖,对面站着的人比我高一个头。”姜鑫瑞笑着说,“但我记得李教练说,剑道就像人生,你必须直面恐惧。”
经过系统训练,这个曾经羞涩的男孩逐渐在击剑中找到了自我,每天放学后两小时的训练,他从未缺席,周末当同学们在玩耍时,他却在反复练习步伐和刺击动作,母亲王女士坦言:“最初只是希望他锻炼身体,没想到他如此投入,有次发高烧还坚持要去训练,说不能落下课程。”
本次全国锦标赛中,姜鑫瑞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,在16进8的比赛中,他面对的是去年冠军张明浩,先失两剑的情况下,姜鑫瑞没有慌乱,而是调整战术,连续利用假动作和快速反击逆转取胜。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,”姜鑫瑞赛后告诉记者,“虽然教练会在场边指导,但真正执行的时候,只有你和对手,每一秒都要自己做决定,错了就要承担后果。”
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教练组倍感欣慰,李建波教练表示:“很多小选手在场上会习惯性看向教练,希望得到提示,但鑫瑞很早就学会了自主判断,击剑不仅是体力和技术的较量,更是心理和智慧的博弈。”
半决赛中对战刘子涵的比赛充分展现了姜鑫瑞的心理素质,双方战至14平,最后一剑定胜负,面对对手的猛烈进攻,姜鑫瑞沉着后退,突然一个漂亮的格挡反击,剑尖精准命中有效部位。
“那一刻我什么都没想,完全是平时训练的本能反应。”姜鑫瑞描述那决定胜负的一剑时,眼中闪着光,“我知道我能行,因为我已经失败了无数次,才换来这样的肌肉记忆。”
击剑给姜鑫瑞带来的不仅是奖牌,更多的是内在的成长,他的班主任老师注意到,这个曾经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,现在能够自信地参加演讲比赛。
“击剑教会我如何面对压力,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冷静。”姜鑫瑞说,“每次比赛都像是一次考试,你准备得再充分,场上还是可能出现各种意外,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训练成果,相信自己的判断。”
这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也体现在他的学习生活中,他的母亲告诉记者,鑫瑞现在做作业不再需要督促,能够自己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。“他说这就像准备比赛一样,要有策略,要坚持。”
姜鑫瑞的成功并非偶然,他的训练团队采用了最新的科学训练方法,包括视频分析、心理辅导和营养规划,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训练紧张,教练组始终坚持“学业优先”的原则。
“我们不允许队员因为训练耽误学习,”李建波教练强调,“击剑需要智慧,没有文化底蕴的运动员很难达到顶尖水平,鑫瑞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五,这很不容易。”
2025年的新规则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有了更高要求,这也使得像姜鑫瑞这样全面发展的选手更具优势,训练之余,他还会阅读心理学书籍和战略类作品,他说这些知识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比赛。
虽然已经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,姜鑫瑞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规划。“短期目标是进入国家少年队,长远来看,希望有一天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。”说完他又不好意思地补充道,“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下一学期的期中考试。”
他的偶像是中国佩剑名将孙伟,房间墙上贴着孙伟的海报。“我喜欢他的比赛风格,更佩服他能够在高水平比赛中保持冷静,我还需要更多磨练。”
对于即将到来的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,姜鑫瑞已经开始备战。“我知道国际比赛的难度会更大,但我期待与更多高手交锋,每场比赛都是学习的机会,赢或输都能让我变得更好。”
姜鑫瑞的故事是当代中国体育少年的一个缩影,他们不再是以往印象中“四肢发达、头脑简单”的运动员,而是兼具运动天赋与文化素养的新一代。
体育教育专家表示,击剑这类个人项目尤其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。“当孩子站在剑道上,他必须独自面对所有挑战,这种体验会迁移到生活中,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。”

随着2025年新体育教育政策的实施,越来越多的学校引入了击剑等特色体育项目,不少家长也表示,希望孩子通过体育训练获得身心全面发展,而不仅仅是追求竞技成绩。
姜鑫瑞的父亲坦言:“我们最初对击剑一无所知,但现在看到孩子的变化,我们感到非常欣慰,成绩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项运动获得的自信和独立人格。”

夜幕降临,姜鑫瑞又回到了训练馆,明天还有文化课考试,但他仍然坚持完成每晚的基础训练,剑道上,他一次次地重复着基本动作,眼神专注而坚定。
对于这个13岁少年来说,手中的剑不仅是体育器械,更是成长的伙伴,每一次出击,都是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;每一场比赛,都是建立自信的基石,在那条长14米、宽1.5米的剑道上,他学会了最重要的课程:人生如击剑,最终只能靠自己,也必须相信自己。